泛爱众,而亲仁 --蔡志华

  • 2018.11.16
  • 传统文化
  • 阅读: 人次

爱是宇宙间最强大的气场,是一种物质、一种磁场。爱也是你身上正面的气场,它和宇宙是和谐一致的。你发出爱,宇宙就有你爱的气场。一个人积聚的爱的气场越多,他吸引的爱就会越大。所以,你只有发出爱才会吸引爱,发出的爱越多,你收获的爱就会越大。

一个人广做善事,他就在宇宙间积聚了大量的爱的磁场,当他有困难有危险时,宇宙会发出各种信息让他感知到,然后避免灾难,化险为夷。这就是灵感,灵感只会发生在有爱的地方。

所以,我们不要只爱自己那个小我,我们要爱周围所有的人,要爱众生,乃至自然环境,地球万物,一花一草。这就是本讲我们要讲的主题——泛爱众,也就是博爱,或者叫“仁爱”。

其实,这就是一个“行善积德,善有善报”的道理。

不足16000字的《论语》,“仁”这个字前后被提到109次,可见“仁”是儒家哲学的基石和重点。那么“仁”究竟是什么意思呢?

一、“仁爱”的深刻含义

(一)“仁者爱人”

弟子问孔子什么是“仁”?老师回答“爱人”,即“仁者爱人”,就是用一种发自内心的善意去对人好。

儒家的“仁爱”,其实就是佛家的“行善”。

(二)“二人成仁”

1.仁爱是在人和人的关系中体现出来的一种善的态度。

仁爱绝对不是一个单人的状态,而是在人和人的关系中体现出来的态度。只有在人和人的关系中才能看出是否有仁爱。

2.仁爱是我们跟世人相处的一种互利状态。

村子里有一个盲人,只要是夜晚出来,无论他走到哪儿别人都会知道,因为他有个习惯,夜晚出门他一定要打一盏灯笼。而村里的人都习惯于在黑暗中行走,看见有灯笼就知道是那个盲人出来了。别人都夸奖盲人的品德太高尚了,虽然他自己不见光明,但他总在黑暗中为别人打一盏灯笼。而盲人听后却淡淡的说,因为我是瞎子,我不希望别人撞到我,我打灯笼也是为了我自己。

我们想一想,这不就是一个人行走于这个世界的道理吗?这不就是一个人处世的道理吗?打一盏灯笼,客观上是给别人照亮了路,其实主观上也是给自己规避了很多风险。正如我们经常说的,“方便别人就是方便自己;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;我为人人,人人为我。”仁爱具有互利的作用,它既能让别人受益,也会让自己受益。其实主要还是让自己受益。

3.仁爱是一种非常具体的行为方式。

“仁”是我们平时可以看到的点点滴滴的具体行为。这种仁爱的情怀,会自然而然的体现在很具体的对人对事的方方面面。我们心中有了仁爱,我们更要把这些爱真真切切的用具体的行为表达出来,把它表达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。简单地说,就是把善心用善行表现出来,就是多行善举,多做善事。可以这样理解,仁爱就是善心和善行的有机结合,就是把大爱之心付之于大爱之行。

对于学生来讲,我们的仁爱,具体体现在“自爱自尊,自强自立,行为习惯,学习生活,团结同学,乐于助人,孝亲尊师,爱护环境,最终实现报效祖国,造福人类!”等等方面。

4.仁爱是君子之勇,大气之爱。

孔子说:“仁者必有勇”。一个真正有仁爱的人,当然就有真正的君子之勇。而匹夫们却动不动就剑拔弩张的来表现自己所谓的“义气”,他貌似是勇敢的,实则是不仁不义的行为。一个真正有道德情怀的仁爱之人,他的内心是“柔软的,丰富的,强大的,博雅的”。

“仁”不是妇人之仁,不是小恩小爱,也不是男女私情,它表现为一种高风亮节,一种胸怀大志的气度,一种大爱无疆的气象,它包含了爱众生、爱自然万物,这是一种博爱

5.仁爱是一种人格道德的终极追求。

我们所追求的道德的最高点就是“仁爱”。我们每个人一定要怀有一颗善良的大爱之心,我们也将会在付出大爱的行动之后,收获到高尚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,最终我们将收获到无比幸福美满的人生。

人生在世绝对不能没有爱,否则人就失去了生存的意义。可以说“人生就是一个自爱、被爱和爱他的过程”。没有爱,就一定没有人类;没有爱就一定没有世界。人间有大爱,世界才美好,让我们以一颗仁爱之心去面对我们的宿舍、班级、我们的校园吧!

欣赏歌曲《爱的奉献》

二、“仁爱”的重大作用

(一)仁爱是一个人的安身立命之本。

孔子说“仁者安仁,知者利仁。”仁爱的人,他的心就安顿在仁爱之中了,实行仁德他就心安,不实行仁德他就心烦;有智慧的人,知道仁德对他有长远而巨大的利益,他就会时刻鞭策自己实行仁德。一个真正有仁爱之心的人,他可以以此安身立命。

(二)仁爱能够产生“和谐”。

仁爱能够改变我们的生命状态,让我们以欢乐的信念去面对世界,在世界跟自我之间建立起一种和谐的关系。

1.仁爱能够使人的身心和谐,让你健康无病。

2.仁爱能够使人的家庭和谐,让你幸福美满。

3.仁爱能够使人与社会和谐,让你万事如意。

4.仁爱能够使人与自然和谐,让你消灾免难。

5.仁爱也一定能让我们的校园和谐平安幸福。

我们看一段关于爱的视频《六岁十三岁真遭罪》

三、如何才能做到“仁爱”

仁爱这样的好东西是怎样得来的呢?《论语》告诉我们,它可以通过学习得到。这是一个“教与学”的关系,要有人教给学生仁爱。

(一)改正不足

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,及时修正自己的邪恶之心,迅速从迷惑、糊涂之中清醒过来。

学生樊迟请教孔子三个问题:

1.崇德?怎样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?

2.修慝?怎样修正自己的邪恶之心?

3.辨惑?怎样让人从迷惑、糊涂之中清醒过来?

孔子对提问做出了如下回答:

1.先事后得,非崇德与?”

一个人,先去把事情做好了,然后再去考虑回报问题。这不就是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吗?

2.攻其恶,无攻人之恶,非修慝与?”

要找准并反省和改正自己的错误、缺点、短处,而不要老盯着别人的毛病去指指点点。这不就是砸修正自己的邪恶之心吗?

3.一朝之忿,忘其身,以及其亲,非惑与?”

什么是惑?人在一时之愤,火冒三丈之时,是昏了头脑、失去理性的,这个时候可能为一点小事就大打出手,觉得性命都可以不要了,根本不会考虑父母亲人。这不就是迷惑了吗?

有一个故事《控制好自己的情绪》,一个人得到了一个宝贝紫砂壶,每夜都放床头。一次失手,将紫砂壶的壶盖打翻在地上,惊醒后甚恼,壶盖没了,留壶身何用?于是抓起壶扔到窗外。天明,发现壶盖掉在棉鞋上未受损。恨之,一脚把壶盖踩个粉碎。出门后,见昨晚扔出窗外的壶盖,完好无损的挂在树枝上。后悔莫及!

同学们想想,一个人如果心里一直有理性的是非判断,就不至于出现过激的冲动,就不会造成追悔莫及后果。

(二)履行“四教”

孔子以“文,行,忠,信”四教来教育他的学生。

文:把历代文献中的仁爱智慧教给学生;

行:教育学生要在社会生活中实践仁爱;

忠:教育学生要以忠诚之心去对待别人;

信:教育学生与人交往中一定要讲诚信。

(三)从生活的点滴之中学到仁的品质。

子夏说:“博学而笃志,切问而近思,仁在其中矣。”(广泛的学习,坚定自己的志向;恳切的发问,别好高骛远,多问一些跟生活有关的事,那么仁德就在这里面了。)

一个人学习的范围要博大,情怀要宽广,但是思考与行动一定要跟当前现实的问题有关,点点滴滴,朴朴实实。如果把学习、志趣和现实问题结合在一起的话,仁就可以实现了。子夏也告诉了我们,仁爱是可以通过学习而得到提升的一种修养。

(四)及时修复“心灵漏洞”

人生在世,我们要对生命保持一种谨慎,一种尊重,要不断地完善它,心灵出现漏洞要及时修补。唯一途径就是培养仁爱之心。

“破窗理论”告诉我们,人们的行为有一种指向性,人们会觉破了的东西会越来越破下去,而好的东西会一直保持完好。仁爱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所需要保持的一种良好状态。如果不小心把那儿磕碰坏了,那就得赶紧补起来,不要让自己的生命中留着一扇破窗户,那样就会破罐破摔,就会越来越破,最终让你身败名裂,死得很惨。

看一个很有启发的小品《盗梦空间》

四、“仁爱”的经典内容

1.孝敬父母。2.敬爱老师。3.礼敬众人。

4.不伤众生。5.爱护环境。6.报效祖国。

五、《弟子规》之“泛爱众”

01.凡是人,皆须爱;天同覆,地同载。

02.行高者,名自高;人所重,非貌高。

03.才大者,望自大;人所服,非言大。

04.己有能,勿自私;人所能,勿轻訾。

05.勿谄富,勿骄贫;勿厌故,勿喜新。

06.人不闲,勿事搅;人不安,勿话扰。

07.人有短,切莫揭;人有私,切莫说。

08.道人善,即是善;人知之,愈思勉。

09.扬人恶,即是恶;疾之甚,祸且作。

10.善相劝,德皆建;过不规,道两亏。

11.凡取与,贵分晓;与宜多,取宜少。

12.将加人,先问己;己不欲,即速已。

13.恩欲报,怨欲忘;报怨短,报恩长。

14.待婢仆,身贵端;虽贵端,慈而宽。

15.势服人,心不然;理服人,方无言。

六、“仁爱”的行为标准

——恭、宽、信、敏、惠

子张问仁于孔子。孔子曰:“能行五者于天下,为仁矣。”“请问之。”曰:“恭,宽,信,敏,惠。恭则不侮,宽则得众,信则人任焉,敏则有功,惠则足以使人。”孔子说,恭宽信敏惠,这五点如果都做得到的话,“仁”就基本上可以做到了。